伴著春天的步伐,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。作為水環境監測領域從業者,小編特意搜集本次兩會圍繞生態環境改善的相關提案,分享給大家。
一、健全長江、洞庭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
洞庭湖是我國徑流量最大的淡水湖泊,具有重要的調蓄功能,擔負著長江流域防洪安全、供水安全、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湖南省政協副主席、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潘碧靈:
“要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,強化生態流量保障。”潘碧靈建議,將保障生態流量目標作為硬約束,健全長江、洞庭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,加強洞庭湖生態流量監測、洞庭湖水量配置與調度管理。
二、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
近年來,京津冀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,不斷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民建河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范社嶺:
京津冀三地應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間,建成藍綠交織的森林生態廊道,形成一體化生態共建格局;應一體化統籌考慮水質、土質、空氣質量、森林覆蓋率、動物生存繁殖遷徙、植物多樣性等自然因素,用系統化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,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;應進一步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,共同做好生態文明一體化大文章。
三、加快構建城市環境治理數智化管理平臺
城市水系統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,從供水到污水,從地上能看到的河湖水系到地下看不見的排水管網,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門,運營維護的標準要求也不盡相同,甚至一些基礎設施處于“放養”狀態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:
加快構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資產數智化管理平臺,通過統一各部門設施資產的數據標準,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的實時動態監測與精準化管理,有效提升跨部門協同效率,為城市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。
四、引入智能化監測技術,保護溶洞資源
溶洞保護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領域,溶洞資源作為獨特的地下自然資源,其保護往往容易被忽視。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可能導致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,進而對生態系統造成長期破壞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:
加強對溶洞資源的保護力度,推動深度旅游開發,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。“比如,引入智能化監測技術,實時監控溶洞環境狀況,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、評估并處理,確保資源的長期保護。”
五、統籌完善黃河青海重點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
黃河青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開展順利,但在青藏高原暖濕化進程加劇背景下,局部地區生態退化風險加大,新舊生態環境問題疊加,保護治理仍有欠缺,生態系統穩定性面臨挑戰。
住青全國政協委員、省政協副秘書長、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王艦:
加大對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支持力度。加強重點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頂層設計,統籌研究制定中長期工程建設規劃。支持青海省加快高原水網建設。進一步科學配置干支流水資源,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。
統籌完善重點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。綜合考慮流域各省區水質、水量、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等因素,建立縱向從中央到地方、橫向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全流域跨地區生態補償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