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8日,生態環境部在線上召開新聞發布會,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在會上表示,我國依靠環境監測儀表已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,構建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。當前,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30%以上,覆蓋了全國所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、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分布關鍵區,90%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74%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保護。
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,也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。崔書紅說,目前,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在生態環境部“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”上線試運行,并初步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數據庫。在平臺正式運行后,可及時將監測結果推送給管理人員,發揮“天-空-地”一體化立體監測作用,成為生態環境部履行監管職能的“千里眼”“順風耳”和“預警機”。
為保護自然生態,除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外,生態環境部還聯合相關部門持續開展“綠盾”專項行動。崔書紅說,通過“綠盾”專項行動,集中解決了一批“老大難”問題,一些地方不再敢隨意侵占自然保護區,對“國之大者”有了敬畏之心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人類活動問題總數和面積實現“雙下降”,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。“綠盾”專項行動推動形成“不敢、不能、不想”違規侵占自然保護地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。
自然保護地是指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、自然遺跡、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、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。自2017年起,生態環境部等持續開展“綠盾”專項行動,查處侵占和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,持續督促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。截至2021年底,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完成率達94.7%,其中,17個省份的整改完成率高于95%。
“下一步,我部將持續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,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為依托,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,及時發現問題并監督整改落實,保障生態保護紅線,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,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。”崔書紅說,還將聯合相關部門繼續開展“綠盾2022”專項行動,實施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衛星遙感監測,向地方推送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點人類活動問題線索,組織各地開展實地核查,推動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,推動美麗中國建設。